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
“中韩自贸区将改变亚太经济秩序”
用开放倒逼改革,“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开了个好头,下一步要争取一年内多谈几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FTA,稳扎稳打。这是我们和周边国家利益的需要,这会带动我们的资本、机器、技术“走出去”,这是最好机会。一般达成FTA后好的两年见效,差的五到十年会有显著效果。
中韩自贸协定签订,与中国达成自贸协定的国家又多一个。不过,这个自贸协定的签署意义有所不同,因为中韩自贸协定是中国签署的体量最大的自贸协定,而且商务部一再强调的是它的高版本。
这样一个体量大、版本高而且涉及领域宽广的自贸协定有何意义,它会产生何种影响?为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他在商务部任职期间,很早就参与了中韩自贸区的研究与谈判。作为一个亲历者,一个谈判者,对于中韩自贸区的签署,他的观察视角与很多人不同。
每年让亚太增加2000多亿美元货物贸易
《21世纪》:去年12月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尤其是积极推动周边和一带一路沿线的自贸区建设。在这个背景下,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有什么意义?
魏建国:我们以前谈的都是体量较小的FTA(自贸协定),比如跟冰岛、瑞士,这次跟韩国谈的FTA涉及14亿人口、12万亿美元经济总量,这个很重要。我认为,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释放了三个信号。
首先,中国要在全球高举自由贸易大旗。自从WTO多哈回合谈判停滞,美国开始另搞一套新的国际贸易规则,尤其是TPP(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和TTIP(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议),这“两洋协议”,意味着中国要扛起全球自由贸易的旗帜。
第二,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一带一路”上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加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自贸区要营造一个环境,就是“五通”中的政策沟通。
第三个信号是中韩FTA的签订会对亚太经济格局造成很大的影响。
《21世纪》:为什么这么说,会造成什么影响?
魏建国:首先,最关心的是日本,因为日本和韩国有很多相近的产品,比如化工、电子产品等,更不用说服务贸易、文化旅游、地方经济合作。
随着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将来中韩贸易将会显著增长,它不仅会让未来十年韩国GDP增加0.97%,让中国GDP增长0.34%,更重要的是,它未来会让亚太的经济增长提速。我们估计,未来每年会让亚太增加2000多亿美元的货物贸易。
增加2000亿美元的货物贸易是什么概念?去年我们和韩国的贸易额是2905亿美元,和日本是3104亿美元,相差200亿美元,今年中韩贸易额有可能超过中日。这对中国台湾地区、越南以及美国等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在亚洲,韩国是和我们建交最晚的国家,我们这么快能谈成自贸协定,这说明中国有能力做好FTA。还有一句老话,国之交在于民之亲,民相亲在于利相容,利相容在于心相通。
或推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
《21世纪》: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对中日韩自贸区的推动会产生什么效应?
魏建国:不排除中韩之间的自贸协定签署会刺激日本政府,推动中日韩自贸区的快速发展。
它影响的不仅是日本,还有中国台湾地区。台湾企业界普遍担忧,韩国已经一招领先,以后会招招领先,当初亚洲四小龙排在最前的台湾已经排到最后,而且与新加坡、韩国差距越拉越大。
《21世纪》:我们已经和东盟、新西兰、韩国等谈成自贸协定,正在和澳大利亚谈,这对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推进有什么影响?
魏建国:在去年APEC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表示要在近期之内,尤其是在2015年拿出RCEP的谈判路线图和方案。作为一个谈判者来说,我认为这完全可以做到,一般谈判都是大体量的经济体最难谈,最大体量的韩国都能谈成,下一步对RCEP其他国家都更容易。当然不是碎片化地一个个推进,这对整体的RCEP谈判乃至FTAAP(亚太自贸区)的谈判都会产生积极推动和加速的作用。
在中国目前所有的自贸区谈判中,中韩自贸区可以说是涉及范围最广、层次最高、领域最宽的,同时更关键的是影响最大。这不仅在于它会取得实际效果,还会在区域内乃至全球起到更大的影响力。
《21世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韩国提出“欧亚倡议”,在中韩自贸区框架下两者能否对接?
魏建国:可以,我们跟韩国在自贸区方面有着共同目标和意愿,不仅要做好,而且还要把“一带一路”和“亚欧倡议”实行战略对接,这是关键。
中韩能这么快谈成,首先很重要的因素是韩国看中了“一带一路”,希望借助“一带一路”实现 “亚欧倡议”。其次,目前中韩经济的规模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更加紧密的制度安排,就是FTA。再次,韩国想要借助中国的崛起走向亚洲走向世界,一方面它自己在努力,另一方面看到习近平主席讲到中国的发展一定要让大家共赢,欢迎所有国家搭快车、搭便车,韩国认准了这点。
《21世纪》:现在世贸多边谈判受阻之后,中国推动的双边谈判能起到什么作用?
魏建国:中国一定要继续在WTO下推动双边和多边的FTA谈判,这是中国最好的时机,事实上中国也做得很好。我们现在跟各国的谈判,最重要的一点是适合各国国情,因为要搞一个规则要有利于这个国家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双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包括服务贸易、政府采购、文化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等。
我们和新西兰很快达成协议,并迅速取得效果,当时新西兰是西方第一个与中国谈成FTA的国家,西方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西方第一个跟我们谈服务贸易的国家。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能不能加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达成双边或多边FTA,我认为现在是时候推进了。
用高版本自贸规则倒逼开放
《21世纪》:中韩自贸协定是一个比较高的版本,有很多领域是中国原来没有开放的,现在为什么要开放,有没有风险?
魏建国:一般认为,在WTO项下谈判一些弱势产业有风险,比如当时认为中国的汽车产业和农产品有冲击。但是经过WTO谈判之后,我改变了这种观点,中国之所以走到现在,开放是最重要的,要以开放倒逼改革。
开放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我们要用开放来倒逼改革。此外,通过WTO这样的历史证明,中国的经济体量完全可以承受这些风险。
如果秉持闭关自守、不开放的政策,中国怎么和全球的贸易规则接轨,更不用说参与制定全球规则。所以,中国必须开放,在开放和可能的风险之间权衡,还是要选择开放,只要能承受住,就能发展起来。就像跑步一样,要能坚持下来,这是对人的体魄和意志的考验,是一种倒逼机制。
不要怕一些领域可能的风险,未来要使全球从利益共同体走向责任共同体,再走向命运共同体,那中国就不能只顾自己,大家要互惠互利。中国经济体量已经很大,要考虑更高层次的事情,而不能仅仅考虑开放带来的损失。
用开放倒逼改革,“一带一路”、中韩自贸区开了个好头,下一步要争取一年内多谈几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FTA,稳扎稳打。这是我们和周边国家利益的需要,这会带动我们的资本、机器、技术“走出去”,这是最好机会。一般达成FTA后好的两年见效,差的五到十年会有显著效果。
《21世纪》:中韩自贸区对于两国的产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魏建国:它会把竞争的产业变成优势互补共赢的产业。比如电子产业,有人担心会不会冲击中国,比如三星在西安设厂,它在这生产,市场也在这,所以必须加大合作,这就加快了我们电子行业,特别是半导体的封装、测试、制造、工艺设计、加工代工等技术升级。不要过于担心中国弱势的产业和韩国的合作,事实证明如果中国这些产业和国外优势产业合作的话,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1世纪》:哪些地区会最先受益?
魏建国:京津冀地区,还有山东,威海和仁川有个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以后还会成立更多的地方合作区,还会加速地方经济的互补和合作。以后不仅威海和仁川,还有可能青岛和济州岛,甚至京畿道和天津,首都经济圈(首尔、仁川、京畿道)和京津冀都可能达成地方经济合作。
(责任编辑:DF078)